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都有哪些 流行性腮腺炎的發(fā)病機制是什么

|復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流行性腮腺炎是世界各地常見的傳染病。它可以全年發(fā)病,在溫帶地區(qū),春季和冬季最多,夏季最少,但也很受歡迎。在熱帶地區(qū)沒有季節(jié)性的差異。它很受歡迎或分布。在兒童集體機構、軍隊和衛(wèi)生條件差的擁擠人群中,很容易引起爆發(fā)。外國文獻提到,疫苗普遍使用前,該疾病每7~8年流行一次,這顯然是易感人群積累的后果。在不斷改善生活條件的同時,如果有計劃地對易感人群進行預防和免疫,可以預防這種周期性的流行。自1967年12月腮腺炎疫苗預防以來,美國的發(fā)病率逐漸擴大。特別是在1980年,除禁忌癥外,所有易感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都需要免疫預防。然而,1986年和1987年的腮腺炎發(fā)病率比前5年的平均發(fā)病率增加了3倍,并規(guī)定4~6歲兒童在1989年增強免疫力。但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的流行性腮腺炎繼續(xù)穩(wěn)步上升。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都有哪些 流行性腮腺炎的發(fā)病機制是什么

1982年1月至1993年12月12年,上海醫(yī)科大學兒科醫(yī)院傳染病門診流肋病例38517例,其中因病重(如體溫高、熱程長等)或并發(fā)癥住院的病例1763例。數(shù)據(jù)還發(fā)現(xiàn),流行高峰持續(xù)1~3年,然后迅速進入下一個更高高峰期的規(guī)律。12年中有3次。這種疾病全年~7月是流行高峰。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與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屬副粘液病毒(RNA)類型,1934年從患者唾液中分離,成功感染猴子和猴子"志愿者"。病毒直徑約85~ 300nm,平均140nm。對物理化學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來蘇、乙醇、0.22~%福馬林等5min內(nèi)部滅活,暴露在紫外線下,迅速死亡4℃其活力可保持2個月,37℃時可保存24h,加熱至55~60℃失去活力需要10~20分鐘。-65℃它可以存活幾個月到幾年。該病毒只能在人類中發(fā)現(xiàn),但可以在猴子、雞胚羊膜和各種人和猴子的組織培養(yǎng)中增殖。猴子對這種疾病最敏感。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

腮腺炎病毒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表面含有神經(jīng)氨酸酶(neuraminidase)還有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應的抗體。S起病后抗體第一7d即出現(xiàn),并在兩周內(nèi)達到高峰,之后逐漸下降,可保持6~12個月,可采用補體結合法測量,S抗體無保護性。V抗體出現(xiàn)較晚,只有在發(fā)病2~3周后才能測量,1~2周后達到峰值,但存在時間較長,可采用補體結合、抵抗和中和抗體檢測,是檢測免疫反應的最佳指標,V抗體有保護作用。腮腺炎病毒感染后,無論發(fā)病與否都能產(chǎn)生免疫反應,再次感染的患者很少。

腮腺炎病毒可以從唾液、血液、腦脊液、尿液或甲狀腺中分離出來。這種病毒很少變異,每種毒株之間的抗原性都很接近。

腮腺炎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一)病因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與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屬副粘液病毒(RNA)類型,1934年從患者唾液中分離,成功感染猴子和猴子"志愿者"。病毒直徑為85~300nm,平均140nm。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2~5 min內(nèi)將其滅活,暴露于紫外線下迅速死亡。在4℃其活力可保持2個月,37℃時可保持24h,加熱至55~60℃時經(jīng)10~20min也就是說,失去活力。對低溫有相當大的抵抗力。該病毒只在人類中發(fā)現(xiàn),但可在猴子、雞胚、羊膜和各種人和猴子的組織培養(yǎng)中增生。猴子對這種病毒最敏感。病毒抗原結構穩(wěn)定,只有一種血清型。但有六種基因型,即A~F。1998年,中國學者發(fā)現(xiàn)了核苷酸水平差異的新基因型0.8%~4.5%,氨基酸水平的差異3.5%~12.3%。

腮腺炎病毒核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表面含有神經(jīng)氨酸酶(neuraminidase)還有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 glycoprotein),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應的抗體。S抗體在發(fā)病后第7天出現(xiàn),并在2周內(nèi)達到高峰,然后逐漸下降,可保持6~12個月,可通過補體結合法測量,S抗體無保護性。

V抗體出現(xiàn)較晚,發(fā)病2~3周,1~2周后達到高峰,但存在時間較長,可采用補體結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體檢測,是檢測免疫反應的最佳指標,V抗體有保護作用。腮腺炎病毒感染后,無論發(fā)病與否都能產(chǎn)生免疫反應,再次感染的患者很少。

腮腺炎病毒可以從唾液、血液、腦脊液、尿液或甲狀腺中分離出來。這種病毒很少變異,每種毒株之間的抗原性都很接近。

(二)發(fā)病機制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都有哪些 流行性腮腺炎的發(fā)病機制是什么

大多數(shù)人認為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組織中大量增生后進入血液循環(huán)(第一次病毒血癥),通過血流累及腮腺和一些組織,并在其中增生。再次進入血液循環(huán)(第二次病毒血癥),并侵犯一些上次沒有受到影響的器官。在病程的早期階段,腮腺炎病毒可以從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尿液、牛奶、腦脊液和其他組織中分離出來。有些人分別從胎盤和胎兒中分離出病毒。根據(jù)本病患者在病程中無腮腺腫脹,腦膜腦炎、睪丸炎等事實可發(fā)生在腮腺腫脹之前,也證明了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通過血流累及各種器官組織的觀點。有些人認為病毒對腮腺有特殊的親和力,所以進入口腔后通過腮腺導管侵入腮腺,然后進入血液循環(huán),形成病毒血癥,累及其他組織。

睪丸、卵巢、胰腺、小腸漿液酶腺、胸腺、甲狀腺等各種腺組織都有受侵的機會,腦腦、腦膜、肝臟和心肌也經(jīng)常受到影響,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表現(xiàn)發(fā)生了變化。腦膜腦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后果,病原體可能從腦脊液中分離出來。雙側視神經(jīng)也受到影響,但視力可以恢復。

腮腺非化膿性炎癥是本病的主要病變。腺體腫脹發(fā)紅,有滲出物、出血性病變和白細胞浸潤。腮腺導管有卡他性炎癥,導管周圍和腺體間質有漿纖維蛋白滲出和淋巴細胞浸潤,管內(nèi)充滿破碎細胞殘留和少量中性粒細胞。腺上皮水腫壞死,腺泡間血管充血。腮腺周圍水腫明顯,附近淋巴結充血腫脹。唾液成分變化不大,但分泌量較正常減少。

由于腮腺導管部分堵塞,唾液排出受阻,酸性飲食會因唾液分泌增加和唾液潴留而引起腫脹和疼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通過淋巴系統(tǒng)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導致血液中淀粉酶增加,并從尿液中排出。胰腺和小腸漿液酶腺也分泌淀粉酶,這也會影響血液和尿液中淀粉酶的含量。該病毒很容易侵犯成熟的睪丸,年輕患者很少發(fā)生睪丸炎。睪丸曲精管上皮充血明顯,有出血斑點和淋巴細胞浸潤,間質水腫和漿纖維蛋白滲出物。胰腺充血、水腫,胰島有輕度退化和脂肪壞死。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

腮腺炎分為急性化膿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后者是病毒性傳染病,這里不討論。

(1)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的主要病原因是葡萄球菌,通常是金黃色的葡萄球菌。偶爾也可以看到鏈球菌。急性化膿性腮腺炎主要發(fā)生在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或繼發(fā)于敗血癥等其他疾病。急性傳染病、長期臥床的消耗性疾病或糖尿病患者也很容易發(fā)生。腹部手術后,腮腺反射功能下降。唾液分泌減少,容易引起逆行感染。腮腺導管唾液石,可阻塞液體分泌,引起感染。腮腺相鄰的間隙感染也可擴散到腮腺組織,引起感染。

(2)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的初始癥狀主要是疼痛,逐漸導致以耳垂為中心的腮腺腫脹。腮腺導管口可出現(xiàn)紅腫,壓迫腫脹的腮腺導管口可流出膿性或炎性分泌物。如果感染不及時治療,腺組織可能會壞死,擴散到整個腮腺組織,并擴散到周圍組織。

炎癥初期全身反應不明顯。病情加重會引起高燒,有時高達40℃,白細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增多。全身反應主要取決于細菌的毒性和病人的身體狀況。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不同于流行性腮腺炎病原體,治療方法不同,應識別。后者主要是兒童,有接觸史,多為雙側,白細胞分類中性粒細胞比例不高,但淋巴細胞在分類計數(shù)中增加。急性血液和尿液中的淀粉酶增加。流行性腮腺炎通常具有終身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都有哪些 流行性腮腺炎的發(fā)病機制是什么

切口排水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切口在耳屏前或下頜角后緣,用大血管鉗插入腮腺,分離各腺小葉膿腔。切口時避免損傷面神經(jīng)。

(3)在炎癥治療的早期階段,即漿液性炎癥期,抗生素治療,如青毒素和鏈霉素聯(lián)合治療或其他廣譜抗生素治療。局部物理治療,如超短波、紅外線或中藥外敷。局部漱口,清潔口腔。喝酸性食物來促進分泌。如果經(jīng)過保守治療,炎癥無法控制,患者有跳躍疼痛,局部凹陷水腫,或壓迫腮腺組織,腮腺導管有膿液流出。一方面,膿液應作為藥物敏感培養(yǎng),另一方面,應切開排水。由于腮腺筋膜密集,當膿腫形成時,很難觸摸波動。

相關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