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針灸常用哪些方法

|復禾健康
分享到
Scan me!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艾炷直接灸

  將灸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稱為直接灸。根據灸后有無燒傷化膿,又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化膿灸(瘢痕灸)

  用黃豆大或棗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組織經燙傷后,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能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目前臨床上,常用此法對哮喘、慢性胃腸炎、發(fā)育障礙等疾病和體質虛弱者進行施治。

  操作方法:

  1.體位的選擇和點穴:因灸治要將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時間較長,故要特別注意體位的選取,要求體位平正、舒適。待體位擺妥后,再在上面正確點穴。

  2.艾炷的安放和點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單純采用細艾絨外,也可在艾絨中加入一些芳香性藥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熱力的滲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處涂以少量的蔥、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強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線香將之點燃。每灸完一壯,以紗布蘸冷開水抹凈所灸穴位,復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壯。

  3.敷貼藥膏:灸治完畢后,應將局部擦拭干凈,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貼玉紅膏,可1~2日換貼一次。數天后,灸穴逐漸出現無菌性化膿反應,如膿液多,膏藥亦應勤換,約經30~40天,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瘡化膿時,局部應注意清潔,避免污染,以免并發(fā)其他炎癥。同時,可多食一些營養(yǎng)較豐富的食物,促使灸瘡的正常透發(fā),有利于提高療效。如偶爾發(fā)現有灸瘡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處理。

  非化膿灸(無瘢痕灸) 近代對灸法的應用,有以達到溫燙為主,不致透發(fā)成灸瘡,稱為非化膿灸。其方法是,先將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將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將之點燃,不等艾火燒到皮膚,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或壓滅,更換艾炷再灸,連續(xù)灸3~7壯,以局部皮膚出現輕度紅暈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為患者接受。本法適用于虛寒輕證。

  艾炷間接灸

  又稱間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墊一襯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稱間接灸。因其襯隔藥物的不同,又可分為多種灸法。其火力溫和,具有艾灸和墊隔藥物的雙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較直接灸法常用,適用于慢性疾病和瘡瘍等。

  1.隔姜灸:將新鮮生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

  放在穴位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將姜片稍許上提,使之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蛟诮乱r一些紙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本法簡便易行,一般不會引起燙傷,臨床應用較廣。生姜味辛,性微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風濕痹痛、嘔吐、腹痛、泄瀉等。

  2.隔蒜灸:用獨頭大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穿刺數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壯,換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壯。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應注意防護。大蒜味辛,性溫。有解毒,健胃,殺蟲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療肺癆、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癤等。

  3.隔鹽灸:又稱神闕灸,本法只適于臍部。其方法是:患者仰臥屈膝,以純白干燥的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臍部凸出,可用濕面條圍臍如井口,再填鹽于臍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鹽遇火起爆,導致燙傷。這種方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

相關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