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禾健康,歡迎您!
首頁
資訊
疾病
醫(yī)院
育兒
減肥
保健
美容
科普
視頻
語音
文章
生活百科
中醫(yī)
心理
男性
體檢
親子
運動
養(yǎng)生
女人
醫(yī)藥知識
搜索
找醫(yī)院
搜疾病
問醫(yī)生
查癥狀
問答首頁
內科
保健科
不孕不育
兒科
婦產科
肝病科
感染科
骨科
急診科
減肥
康復科
更多
麻醉科
男科
皮膚性病科
全科
體檢科
外科
五官科
心理科
藥劑科
整形美容科
中醫(yī)科
腫瘤科
醫(yī)院
首頁
>
內科
>
腎內科
腎結石怎么跳效果最好
提問時間:2024-08-13 06:02
|
1人回答
問題描述:
腎結石怎么跳效果最好
全部回答
共
1
條回答
劉磊
河南中醫(yī)學院一附院
副主任醫(yī)師
回答時間:2024-08-13 07:01
看到你女兒的結果來看結石很小,完全可以通過喝尿石通,平時多喝水,在做許多跳繩活動可以排石的。建議這樣跳,跪在床上,胸部貼緊床面,臀部高高翹起,達到腎臟的下極低于上極的目的,這樣有助于將腎下盞的結石倒出的,還可配置將患側腰背部拍一拍,效果更佳。
向Ta提問
上一個:
直腸陰道瘺修補術后尿失禁怎么回事?
下一個:
睡久了頭疼是怎么回事
相關問題
腎結石跳躍跳多久
腎結石跳躍方法有很多種,可以自由選擇,比如蹦蹦床、爬樓梯、跳繩、跳遠,都可以起到促進腎小結石排出的作用,但是除了運動之外還要配合多喝水,大量喝水...
葉奎
副主任醫(yī)師
天津市第四中心醫(yī)院
血管外科
腎結石跳有用嗎
2023-10-27 14:03
腎結石怎么跳才能掉下來
2024-04-08 15:08
跳繩跳多少個才能達到減肥的效果
2024-11-20 12:52
波比跳減脂效果好嗎
2023-10-20 10:45
跳繩減肥的正確方法一天跳多少能達到效果
2024-11-21 11:54
跳繩減肥的正確方法一天跳多少能達到效果
2023-10-17 14:15
蒲公英對腎結石有效果
2024-11-06 15:53
烏梅對腎結石有效果嗎
2023-10-19 08:51
最新問答
推薦
父母有糖尿病孩子就一定會有嗎
2025-02-06 07:48
父母有糖尿病的孩子不一定就會得糖尿病。遺傳的確會影響孩子患糖尿病的風險,但并非每個有糖尿病父母的孩子都會得這種病。糖尿病的遺傳機制復雜,除了基因的傳遞,環(huán)境因素、生活方式等也起著重要作用。雖然父母患糖尿病可能增加孩子的發(fā)病幾率,但這并不是絕對的。
1、父母都有糖尿病時,孩子的風險較高
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糖尿病,孩子患病的概率相對較高,尤其是在父母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情況下,子女患病的風險可高達70%-80%。這是因為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某些遺傳因素會提高孩子的糖尿病易感性。對于1型糖尿病,父母若雙方都是患者,孩子的發(fā)病風險會在50%以上。換句話說,遺傳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2、父母只有一方患糖尿病,風險較低
如果只有父母中的一方患有糖尿病,孩子的風險要低得多。尤其是當糖尿病由基因突變或隱性遺傳造成時,另一個未攜帶致病基因的父母不會將病癥傳遞給孩子。除了遺傳因素外,環(huán)境因素也是決定是否患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比如飲食習慣、運動量等。若父母僅有一方患糖尿病,孩子依然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患病的幾率。
3、妊娠期高血糖對孩子的影響
母親在懷孕期間出現(xiàn)高血糖(如妊娠糖尿病)時,可能會對胎兒產生影響。雖然這類高血糖不是遺傳因素,但它可以導致胎兒發(fā)育異常,比如出生后出現(xiàn)低血糖等問題。這種情況一般并不會直接導致孩子成年后患上糖尿病,但仍然需要特別關注產后及嬰兒期的健康管理。
對于家長來說,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特別是父母兩人都患有糖尿病,應當關注孩子的健康狀況。定期帶孩子去醫(yī)院進行血糖檢測和糖耐量試驗,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監(jiān)測血糖水平非常重要。家長還可以通過改變家庭飲食、鼓勵孩子運動等方式,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生風險。
吃熟香蕉能治便血嗎
2025-02-06 07:47
2型糖尿病能辦特病嗎
2025-02-06 07:45
血糖偏高,會發(fā)展成糖尿病嗎
2025-02-06 07:41
吃糯米飯會引起關節(jié)痛嗎
2025-02-06 07:31
小孩因缺鈣抽搐會有后遺癥嗎
2025-02-06 07:41
登革熱初期是不是會先發(fā)熱
2025-02-06 07:06
小孩牙齦顏色不一樣,小孩老是鬧
2025-02-05 22:14
48天小孩嘴唇發(fā)紫什么原因
2025-02-05 22:01
月經來第三天晚上突然沒有了
2025-02-05 22:11
登革熱的媒介是什么意思啊
2025-02-05 22:05
推薦頻道
性病科
心血管內科
減肥方法
飲食減肥
婦科
西藥
小兒精神科
口腔科
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