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慢性淺表性胃炎如何診斷

發(fā)布時間: 2017-11-13 15:01:0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xù)觀看

手機查看

慢性淺表性胃炎并不典型,癥狀的嚴重程度與實際胃粘膜病變程度往往不完全一致,有的患者消化不良的表現(xiàn)非常明顯,然而胃鏡下粘膜的病變卻非常輕微,有的患者沒有出現(xiàn)任何癥狀,因此,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賴于相關(guān)檢查而非臨床表現(xiàn),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慢性淺表性胃炎如何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如何診斷

一、胃鏡及鏡下粘膜活檢:是診斷淺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過胃鏡直接觀察、攝像,可對慢性淺表性胃炎初步診斷,進一步在直視下取活組織作病理學檢查則可進一步確認慢性淺表性胃炎。鏡下,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表現(xiàn)為花斑樣潮紅如麻疹患兒的皮膚(或稱紅白相間),在小彎垂直部則為線狀潮紅在縱行皺襞的頂端;其次是黏液分泌增多,附著在黏膜上不易剝脫、脫落后黏膜表面常發(fā)紅或有糜爛,咽下或反流的黏液常含氣泡,而且隨蠕動而流動,不難鑒別;再次是水腫的表現(xiàn),黏膜蒼白、小凹明顯而且反光強;最后是糜爛,由于腺窩以上的表皮剝脫發(fā)生糜爛且常伴出血,又可分為3型:

1.丘疹樣隆起中央凹陷被覆暗褐色積血或白苔,周圍潮紅如天花的皮損,多發(fā)生在胃竇部皺襞的頂端。

2.平坦型幾乎與黏膜水平一致,表面不光滑被覆褐色或白色分泌物。

3.凹陷型最常見,低于正常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如何診斷表面粗糙或有分泌物甚至出血,范圍或大或小,數(shù)毫米至數(shù)厘米,形態(tài)常不規(guī)則?;蚓窒藁驈浡?/p>

需要注意的是,活組織行病理檢查中,醫(yī)師往往要求患者治療后復查并多次取活組織行病理檢查,這是為了預防假陰性結(jié)果的出現(xiàn)。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可能會對胃鏡檢查的過程不能忍受或心存恐懼,這時可考慮麻醉后再行胃鏡檢查(即無痛胃鏡),以減輕胃鏡檢查的不適感。

二、尿素酶試驗或核素標記C呼氣等試驗:目的在于檢測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主要用于評價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后的療效。

三、X線鋇餐造影:在大多數(shù)慢性淺表性胃炎無異常表現(xiàn)。慢性淺表性胃炎如何診斷

以上就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方法。此外,患者長期處于精神緊張、憂慮或抑悶狀態(tài),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jīng)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tài),亦會導致胃粘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造成胃粘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癥反應。

推薦專家 資深醫(yī)生在線免費分析病情
相關(guān)推薦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胃部疾病,它是一種慢性胃粘膜淺表性炎癥,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而許多人對慢性淺表性胃炎不太了解,也不... [查看更多]
×

特約醫(yī)生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