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出“乙肝”4大誤區(qū)

發(fā)布時間: 2012-03-15 09:50:4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xù)觀看

手機查看

本報記者段涵敏

■核心提示:

盡管國家已叫停入學、就業(yè)體檢中的乙肝檢測項目,但許多用人單位仍在明里暗里地檢查。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柯軍和謝子龍,不約而同的提交一份建議,希望加大對違規(guī)進行乙肝體檢的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和單位的懲罰力度。走出“乙肝”4大誤區(qū)再次引發(fā)全社會對乙肝的關注。

長久以來,大眾長期積累的偏見引發(fā)各種“乙肝歧視”和“乙肝恐慌”。歧視源于無知,春季是人才招聘高峰期,3月18日全國愛肝日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誤區(qū)1:談“乙肝”色變

人們常說“心肝寶貝”,可見肝臟的重要性。這個被稱為人體“化工廠”的重要臟器,在我國人群中受損嚴重,僅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和患者就有9300萬人。

“全國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明顯開始下降了!”長沙市傳染病醫(yī)院感染科二病室主任李向軍說,我國乙肝患者及感染者數(shù)量大,一直被冠以“乙肝大國”的帽子,這讓很多群眾誤認為乙肝傳染性強,談“乙肝”色變,其實通過疫苗接種,乙肝易防,并不恐懼。

據(jù)介紹,我國從1992年開始對所有新生兒常規(guī)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至此已實現(xiàn)對兒童完全免費接種。走出“乙肝”4大誤區(qū)全國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從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15歲以下兒童的攜帶率下降更為明顯,15-19歲為7.21%,5-14歲為2.42%,1-4歲兒童為0.9%。

目前,我省兒童的乙肝疫苗接種率已達99.80%,一道抵抗乙肝的屏障已逐漸建立。

誤區(qū)2:擔心日常生活接觸會傳染

大多數(shù)人不敢與乙肝患者或攜帶者一起吃飯,甚至在同一辦公室工作也害怕被傳染,很多單位對招聘乙肝病毒攜帶者心有芥蒂,人們認為通過空氣、水、皮膚都會傳染。

“對于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正常的成年人來說,感染乙肝的幾率其實很小,日常接觸更不會感染?!毕嫜裴t(yī)院傳染科副教授沙新平說,人們最大的誤區(qū)就是對傳染途徑不了解。

乙肝病毒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主要通過母嬰、血液和性傳播,雖然在唾液、尿、血液、膽及乳汁中檢測出少量乙肝病毒,但不經破損皮膚、黏膜,不會傳播。走出“乙肝”4大誤區(qū)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肝病中醫(yī)醫(yī)療中心主任孫克偉教授介紹,8成以上乙肝患者是通過母嬰傳播,而非后天感染。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目前乙肝病毒的母嬰阻斷率達87.8%,經過醫(yī)學干預,乙肝媽媽也是可以生下健康寶寶的。

專家表示,將乙肝檢查“請出”入學、就業(yè)體檢項目,體現(xiàn)了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尊重,正是基于其傳播途徑的科學依據(jù),所以不用擔心會被同學、同事傳染乙肝。

誤區(qū)3:一旦感染就要治療

“不是所有乙肝病毒感染者都需要治療。”沙新平指出,臨床中接診不少乙肝病毒攜帶者,并不需要治療,但因為輕信不良廣告,在一些不正規(guī)醫(yī)院亂用藥,結果是白花冤枉錢,還導致肝功能受損。

近一半感染者肝功能正常、沒有肝炎的癥狀和體征,可照常工作學習,不需治療,但應每半年到醫(yī)院檢查一次,監(jiān)測肝功能狀況。專家提醒,社會不乏一些醫(yī)療機構通過多種方式,招攬乙肝病毒攜帶者進行名目繁多的“陽轉陰”治療,建議選擇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醫(yī)。走出“乙肝”4大誤區(qū)

當然對乙肝病毒攜帶者來說,應定期接受醫(yī)學觀察和隨訪,特別是年齡40歲以上最好進行肝活組織檢查,如發(fā)現(xiàn)有明顯炎癥或纖維化的,即使轉氨酶不升高或僅輕度異常,也應及時抗病毒治療。

誤區(qū)4:感覺良好擅自停藥

不少乙肝患者服藥一段時間,自我感覺良好,再加上藥物的經濟壓力,就自行停藥或減少劑量。殊不知肝臟內部并非“風平浪靜”,病變有可能就在靜默中演變和轉化,然后在長期的量變中突然爆發(fā)。

專家一致表示,病人在治療上的誤區(qū)讓人擔憂?!坝X得癥狀不明顯,隨意減量、隨意停藥,帶來的是反彈后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惡果,甚至死亡?!崩钕蜍娞嵝?,規(guī)范化治療尤其重要,乙肝病毒雖然不能完全清出體外,但可以通過藥物控制,讓它“束手就縛”。走出“乙肝”4大誤區(qū)“和乙肝病毒和平共處,八九十歲的老人也有不少?!?/p>

沙新平特別指出,不僅老百姓的肝病知識匱乏,基層許多醫(yī)務人員診治水平也參差不齊。他表示,首診很重要,建議每一個乙肝病人至少有一次在大醫(yī)院檢查的經歷,便于對病情做一個全面評估,再到基層醫(yī)院進行規(guī)范化治療。

推薦專家 資深醫(yī)生在線免費分析病情

精彩問答

  • 抽血前吃什么查不出乙肝

    抽血前吃什么并不會影響乙肝病毒的檢測結果,乙肝檢測主要通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標志物來判斷,與飲食無關。乙肝檢測的核心是檢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體(HBsAb)和乙肝核心抗體(HBcAb),這些指標不受飲食影響。 1、乙肝檢測的原理 乙肝檢測主要通過血液中的病毒標志物來判斷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如果檢測到HBsAg陽性,通常表示體內存在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體(HBsAb)是人體免疫系統(tǒng)產生的抗體,陽性表示對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乙肝核心抗體(HBcAb)則是感染后產生的抗體,陽性可能表示既往感染或正在感染。這些標志物的檢測基于免疫學原理,與飲食無關。 2、飲食對乙肝檢測的影響 抽血前是否進食不會影響乙肝病毒的檢測結果。乙肝檢測主要依賴血液中的病毒標志物,這些標志物的濃度和存在與否與飲食無關。即使進食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也不會改變乙肝病毒的檢測結果。不過,某些其他血液檢查(如血糖、血脂)可能會受到飲食影響,但乙肝檢測不在其列。 3、乙肝檢測的注意事項 雖然飲食不影響乙肝檢測,但在抽血前仍需注意以下幾點: - 避免劇烈運動:劇烈運動可能導致血液成分暫時性變化,影響部分血液檢查結果。 - 保持正常作息:熬夜或過度疲勞可能影響免疫系統(tǒng)功能,但不會直接影響乙肝檢測。 - 遵醫(yī)囑:如果同時進行其他血液檢查(如肝功能、血脂等),需根據(jù)醫(yī)生建議決定是否空腹。 4、乙肝的預防與治療 乙肝是一種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預防乙肝的關鍵是接種乙肝疫苗,疫苗可有效刺激人體產生乙肝表面抗體,提供長期保護。對于已經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需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必要時進行抗病毒治療。常見的抗病毒藥物包括恩替卡韋、替諾福韋和拉米夫定,這些藥物可有效抑制病毒復制,延緩疾病進展。 乙肝檢測結果不受飲食影響,但預防和治療乙肝需要科學的方法。接種疫苗、定期檢查、遵醫(yī)囑治療是控制乙肝的關鍵。如果懷疑感染乙肝病毒,應及時就醫(yī),進行專業(yè)檢測和診斷。

  • 乙肝會導致脾氣暴躁嗎

    乙肝可能導致脾氣暴躁,這與肝功能受損、心理壓力及藥物副作用有關。改善情緒需從治療乙肝、心理調節(jié)和生活方式調整入手。 1、肝功能受損與情緒波動 乙肝病毒感染后,肝臟功能可能受到影響,導致毒素代謝能力下降。毒素積累會影響神經系統(tǒng),進而引發(fā)情緒波動,如易怒、焦慮等。肝臟還參與激素代謝,肝功能異??赡軐е录に厮绞Ш?,進一步影響情緒。 2、心理壓力與情緒問題 乙肝患者常面臨社會歧視、疾病進展擔憂等心理壓力,這些因素可能誘發(fā)情緒問題。長期的心理負擔可能導致脾氣暴躁、抑郁等表現(xiàn)。心理壓力還會影響免疫系統(tǒng),加重病情。 3、藥物副作用的影響 部分乙肝治療藥物可能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副作用,如干擾素治療可能引發(fā)情緒波動、失眠等問題。這些副作用會間接導致脾氣暴躁。 4、改善情緒的方法 - 治療乙肝:抗病毒治療是關鍵,常用藥物包括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 心理調節(jié):通過心理咨詢、冥想等方式緩解壓力,改善情緒。 - 生活方式調整: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飲食上多攝入富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堅果;適度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于緩解情緒。 乙肝患者出現(xiàn)脾氣暴躁時,應及時就醫(yī),排查肝功能異?;蛩幬锔弊饔谩Mㄟ^綜合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可以有效改善情緒問題,提升生活質量。

  • hbsag陽性一定是感染了乙肝嗎

    HBsAg陽性并不一定意味著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它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標志之一。HBsAg陽性可能提示乙肝病毒感染、攜帶狀態(tài)或既往感染。需要結合其他檢測指標(如HBV DNA、肝功能等)綜合判斷。 1、HBsAg陽性的可能原因 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結果通常與乙肝病毒感染相關。但以下情況也可能導致HBsAg陽性: - 急性或慢性乙肝感染:病毒活躍復制,HBsAg持續(xù)陽性。 - 乙肝病毒攜帶狀態(tài):病毒復制水平低,肝功能正常,但HBsAg陽性。 - 既往感染:部分患者在康復后仍可能檢測到HBsAg,但病毒已被清除。 - 檢測誤差:極少數(shù)情況下,檢測可能出現(xiàn)假陽性結果。 2、HBsAg陽性的處理方法 如果檢測結果為HBsAg陽性,建議采取以下步驟: - 進一步檢查:包括HBV DNA定量、肝功能、乙肝五項定量等,明確病毒復制水平和肝臟損傷程度。 - 就醫(yī)咨詢:根據(jù)檢查結果,由專業(yè)醫(yī)生評估是否需要治療。 - 生活方式調整:避免飲酒、保持健康飲食、規(guī)律作息,減輕肝臟負擔。 3、治療方案與建議 根據(jù)病情不同,治療方案也有所差異: - 抗病毒治療:對于病毒復制活躍的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藥物抑制病毒復制。 - 保肝治療:對于肝功能異常的患者,可使用水飛薊素、甘草酸制劑等保護肝臟。 - 定期隨訪:每3-6個月復查肝功能、HBV DNA等指標,監(jiān)測病情變化。 HBsAg陽性并不等同于乙肝感染,但需要引起重視。通過進一步檢查和專業(yè)評估,可以明確病情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早期發(fā)現(xiàn)和干預有助于控制病情發(fā)展,保護肝臟健康。建議患者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同時調整生活方式,降低疾病風險。

  • 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及四大特性

    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母嬰、性接觸和密切接觸傳播,具有傳染性強、潛伏期長、易慢性化和隱匿性四大特性。預防乙肝的關鍵在于接種疫苗、避免高危行為和定期篩查。 1、傳播途徑 乙肝病毒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 血液傳播:輸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經消毒的醫(yī)療器械、注射器或紋身工具。 - 母嬰傳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將病毒傳給新生兒。 - 性接觸傳播:與感染者發(fā)生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 - 密切接觸傳播:與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須刀等個人物品,或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接觸感染者的體液。 2、乙肝病毒的四大特性 - 傳染性強:乙肝病毒的傳染性比艾滋病病毒高50-100倍,極少量病毒即可導致感染。 - 潛伏期長:感染后潛伏期可達1-6個月,期間可能無明顯癥狀,但病毒已在體內復制。 - 易慢性化:約5%-10%的成人感染者會發(fā)展為慢性乙肝,兒童感染后慢性化風險更高。 - 隱匿性:部分感染者無明顯癥狀,但病毒仍在持續(xù)復制,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 3、預防與治療 - 預防措施:接種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高危人群應定期檢測乙肝表面抗體水平。避免共用個人物品,使用安全套,確保醫(yī)療器械消毒。 - 藥物治療: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和拉米夫定可抑制病毒復制,延緩疾病進展。 - 生活方式調整:戒酒、避免高脂肪飲食,保持規(guī)律作息,適量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強免疫力。 - 定期檢查:慢性乙肝患者應每3-6個月進行肝功能、病毒載量和肝臟超聲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 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多樣,預防和治療需多管齊下。通過接種疫苗、避免高危行為、定期篩查和規(guī)范治療,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病毒的傳播和危害。對于已感染者,早期干預和健康管理是延緩疾病進展的關鍵。

  • 乙肝病毒的傳播方式是什么

    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預防乙肝的關鍵在于接種疫苗、避免高危行為和加強個人衛(wèi)生管理。 1、血液傳播 乙肝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傳播,這是最常見的傳播途徑之一。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yī)療器械、共用注射器、輸血或血液制品都可能傳播病毒。日常生活中,避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用品,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2、性接觸傳播 乙肝病毒可以通過性接觸傳播,尤其是在沒有采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使用安全套是預防性傳播的有效方法。對于有多個性伴侶或性行為頻繁的人群,定期進行乙肝病毒檢測和接種疫苗尤為重要。 3、母嬰傳播 乙肝病毒可以通過母嬰傳播,尤其是在分娩過程中。如果母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新生兒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斷病毒傳播。孕期進行乙肝病毒篩查和規(guī)范治療也能顯著降低母嬰傳播的風險。 4、其他傳播途徑 雖然乙肝病毒主要通過上述三種途徑傳播,但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也可能通過接觸感染者的體液(如唾液、汗液)傳播。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如勤洗手、避免接觸他人的開放性傷口,也能進一步降低感染風險。 乙肝病毒的傳播方式多樣,但通過接種疫苗、避免高危行為和加強個人衛(wèi)生管理,可以有效預防感染。對于已經感染的人群,及時就醫(yī)并接受規(guī)范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定期體檢和健康管理也能幫助早期發(fā)現(xiàn)和干預,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

  • 粗葉懸鉤子能治乙肝嗎

    粗葉懸鉤子不能直接治療乙肝,但可能對肝臟健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乙肝的治療需要以抗病毒藥物為主,結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調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1、乙肝的病因與治療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臟疾病,主要通過血液、體液傳播。遺傳因素、環(huán)境暴露(如接觸感染者的血液)、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等都可能導致乙肝的發(fā)生。乙肝的治療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這些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延緩肝硬化和肝癌的進展。對于肝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肝移植手術。 2、粗葉懸鉤子的作用 粗葉懸鉤子是一種傳統(tǒng)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可能對肝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夠減輕肝臟炎癥,促進肝細胞修復。然而,粗葉懸鉤子并不能直接殺滅乙肝病毒,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手段?;颊咴谑褂们皯稍冡t(yī)生,避免與其他藥物產生不良反應。 3、飲食與生活調理 乙肝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選擇富含優(yōu)質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如魚類、豆制品、新鮮蔬菜等。適量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強免疫力,但應避免過度勞累。戒酒、戒煙對保護肝臟至關重要。 乙肝的治療需要長期堅持,患者應定期復查肝功能,遵醫(yī)囑用藥。粗葉懸鉤子雖有一定保健作用,但不能替代正規(guī)治療。通過科學的治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乙肝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

  • 傳染性乙肝是怎么形成的

    傳染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主要通過血液、體液傳播,如母嬰傳播、性接觸、共用注射器等。預防和治療的關鍵在于接種疫苗、避免高危行為以及及時就醫(yī)。 1、遺傳因素 乙肝病毒的傳播與遺傳因素無關,但某些人群可能因基因差異對病毒的易感性不同。例如,部分人群的免疫系統(tǒng)對病毒的清除能力較弱,可能導致慢性感染。 2、環(huán)境因素 乙肝病毒在環(huán)境中主要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共用注射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yī)療器械、紋身或穿耳洞工具等都可能成為傳播途徑。性接觸和母嬰傳播也是重要途徑。在高流行地區(qū),母嬰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新生兒感染后易發(fā)展為慢性乙肝。 3、生理因素 免疫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對乙肝病毒的感染和病程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更容易感染并發(fā)展為慢性乙肝。年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嬰幼兒感染后更易發(fā)展為慢性感染。 4、外傷 皮膚或黏膜的破損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例如,醫(yī)務人員在操作中不慎被針頭刺傷,或日常生活中接觸感染者的血液,都可能造成病毒傳播。 5、病理因素 乙肝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發(fā)展為急性肝炎,表現(xiàn)為乏力、黃疸等癥狀。若病毒未被清除,可能發(fā)展為慢性乙肝,進一步導致肝硬化或肝癌。慢性乙肝患者需要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并根據(jù)病情采取抗病毒治療。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抗病毒藥物是治療乙肝的主要手段,常用藥物包括恩替卡韋、替諾福韋和拉米夫定。這些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延緩疾病進展。 2、手術治療 對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肝移植或腫瘤切除手術。肝移植是終末期肝病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 3、生活方式調整 避免飲酒、保持健康飲食(如低脂高蛋白飲食)、適量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4、疫苗接種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尤其是新生兒和高危人群應盡早接種。 傳染性乙肝的形成與多種因素相關,預防和治療需要綜合措施。通過接種疫苗、避免高危行為、及時就醫(yī)和規(guī)范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傳播風險。

  • 乙肝大便不成形發(fā)黑

    乙肝患者出現(xiàn)大便不成形且發(fā)黑的情況,可能與肝功能異常、消化道出血或藥物副作用有關。建議及時就醫(yī)檢查,明確病因后針對性治療,同時調整飲食結構,避免刺激性食物。 1、肝功能異常 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肝功能受損,影響膽汁分泌和消化功能,進而引起大便不成形。黑便可能與膽汁代謝異常或消化道出血有關。建議進行肝功能檢查,如轉氨酶、膽紅素等指標,必要時進行肝臟超聲或CT檢查。治療上,可遵醫(yī)囑使用護肝藥物,如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等,同時避免飲酒和過度勞累。 2、消化道出血 乙肝患者若伴有肝硬化或門靜脈高壓,可能引發(fā)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導致黑便。這種情況較為危險,需立即就醫(yī)。治療包括內鏡下止血、藥物止血(如奧曲肽)或手術治療(如TIPS術)。日常飲食應避免粗糙、堅硬食物,選擇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3、藥物副作用 部分乙肝患者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或鐵劑補充劑,可能導致胃腸道反應,出現(xiàn)大便異常。建議咨詢醫(yī)生調整用藥方案,必要時更換藥物或減少劑量。飲食上可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紅薯,促進腸道蠕動。 乙肝患者出現(xiàn)大便異常時,應及時就醫(yī)明確病因,避免延誤治療。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適當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健康。定期復查肝功能、病毒載量等指標,確保病情穩(wěn)定。

  • 乙肝病毒傳播途徑有

    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防護。傳播途徑包括輸血、共用注射器、母嬰垂直傳播以及無保護性行為等。 1、血液傳播 乙肝病毒可通過血液直接傳播,這是最常見的途徑之一。輸血、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yī)療器械、共用注射器或針頭等行為都可能造成感染。例如,吸毒者共用注射器、紋身或穿耳洞時使用不潔工具,都可能成為傳播途徑。為預防感染,應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衛(wèi)生用品,如剃須刀、牙刷等,同時確保醫(yī)療操作的安全性。 2、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感染乙肝病毒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可能將病毒傳給新生兒。為降低風險,建議孕婦在孕期進行乙肝篩查,若檢測結果為陽性,新生兒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乳喂養(yǎng)通常不會傳播病毒,但若母親乳頭有破損,需暫停哺乳。 3、性接觸傳播 無保護性行為是乙肝病毒傳播的另一途徑。病毒可通過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傳播。使用安全套是有效預防措施之一。建議性伴侶雙方定期進行乙肝篩查,若一方感染,另一方應及時接種疫苗。 4、其他潛在途徑 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也可能通過接觸感染者的開放性傷口或黏膜傳播。例如,共用毛巾、餐具等行為雖風險較低,但仍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避免直接接觸他人血液或體液,是預防感染的關鍵。 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多樣,但通過科學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接種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同時應避免高危行為,如共用注射器、無保護性行為等。若懷疑感染,應及時就醫(yī)檢查并接受規(guī)范治療。

  • 乙肝患者的臉有什么不同

    乙肝患者的臉部可能出現(xiàn)黃疸、皮膚暗沉或蜘蛛痣等癥狀,這與肝功能受損有關。治療需結合抗病毒藥物、保肝藥物及飲食調理,同時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 1、黃疸 乙肝患者肝功能受損時,膽紅素代謝異常,可能導致黃疸,表現(xiàn)為皮膚和眼白部分發(fā)黃。這是由于肝臟無法有效處理膽紅素,導致其在血液中積累。黃疸是乙肝病情加重的信號,需及時就醫(yī)。 2、皮膚暗沉 肝功能異常會影響體內毒素的代謝,導致毒素堆積,皮膚可能變得暗沉無光澤。這與肝臟解毒功能下降有關,長期毒素積累還會加重皮膚問題。 3、蜘蛛痣 乙肝患者可能出現(xiàn)蜘蛛痣,表現(xiàn)為皮膚上紅色斑點,周圍有細小的血管擴張。這是由于肝功能減退,雌激素代謝異常,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多出現(xiàn)在面部、頸部等部位。 治療方法 1、抗病毒治療 乙肝患者需根據(jù)醫(yī)生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或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復制,減輕肝臟負擔。 2、保肝治療 使用保肝藥物如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等,幫助修復肝細胞,改善肝功能。同時避免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 3、飲食調理 飲食以清淡為主,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胡蘿卜、菠菜、蘋果等,幫助肝臟排毒。適量攝入優(yōu)質蛋白質,如魚肉、豆制品。 4、定期監(jiān)測 乙肝患者需定期檢查肝功能、病毒載量等指標,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防止病情惡化。 乙肝患者的臉部變化是肝功能異常的外在表現(xiàn),需引起重視。通過規(guī)范治療、合理飲食和定期監(jiān)測,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癥狀。

×

特約醫(yī)生在線咨詢